查看原文
其他

警惕!往前一步就是糖尿病,很多人却毫不知情……

罗兰 张伊倩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 2023-10-09


近些年来

“糖尿病前期”呈现高发势头

可是“糖前”根本没有症状

那些被“偷袭”的人

如果不能早发现、早控制

很有可能拖成真正的“糖尿病”


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

内分泌科主任

曾天舒教授提醒:

“糖前”十分隐匿、没有症状
40岁以上及各类高危人群
要尽早接受筛查
通过管住嘴、迈开腿的非药物方式
轻松远离糖尿病




01

“糖前”有严格的界定


“糖尿病前期是个坎,跨过这个坎就进了糖尿病的门。”曾天舒教授介绍,“糖尿病前期”是指由正常糖代谢向糖尿病转化的过渡阶段。在糖尿病前期阶段,患者血糖值比血糖正常者高,但并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。

“糖尿病前期”有着严格的界定。《中国糖尿病前期临床干预专家共识》2020版(简称《共识》)提出,此阶段患者要么出现空腹血糖受损(IFG),要么出现糖耐量异常(IGT),或者两种情况混合出现。

糖尿病前期、糖尿病诊断标准。


“国际上也有将糖化血红蛋白在5.9到6.5之间诊断为糖尿病前期。”曾天舒教授补充说。他提醒:“糖尿病前期”人群作为糖尿病的“后备军”,是糖尿病预防的重点对象。但是,由于糖尿病没有明显症状表现,很难被察觉,极易被人们忽视。



02

5%~10%的“糖前”将进展为糖尿病


相比糖尿病,“糖尿病前期”有着更为庞大的群体。国务院发布的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20年)》显示,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.9%,而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.2%,其中2型糖尿病是主要类型,50岁以上成年人患病率更高。

近些年来,糖尿病呈现年轻化趋势,“糖尿病前期”也呈现高发势头。曾天舒教授介绍,糖尿病前期标志着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高,根据《共识》,每年约有5%~10%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转变进展为糖尿病,其中空腹血糖偏高和糖耐量异常数值都偏高的,未来发生糖尿病的几率大增。尤其是糖耐量异常人群,因为胰岛素抵抗导致空腹及餐后胰岛素需求都很旺盛,β细胞功能容易衰竭,因此也更容易进展为糖尿病。而仅表现为空腹血糖偏高的人群的发病几率较小。


03

管不好,则“百病缠身”


糖尿病听起来是“甜蜜的烦恼”,但其危害却是全身性的,而不少患者对其重视不足。

“血液流到哪里,危害就会带到哪里。”在门诊中,曾天舒教授会耐心、详细地向患者解释遍及全身的糖尿病并发症,提醒患者群体:“管得好,健康长寿;管不好,百病缠身。”

曾天舒教授表示,糖尿病可引发大血管病变,导致出现冠心病、心绞痛、心肌梗塞、脑出血等;也可能引发微血管病变,导致肾功能不全、视网膜病变、性功能障碍等;如果出现外周血管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等,就很容易出现最终以截肢为代价的糖尿病足。同时,有研究显示糖尿病还与肿瘤、痴呆、抑郁等疾病风险增高相关。

高血糖的损害在糖尿病诊断之前就已经发生。曾天舒教授建议:40岁以上的可以每年筛查一次血糖,如手指采血查空腹血糖就很便利。如果发现异常,则需要进一步确诊。


04
这些高危人群尽早筛查

曾天舒教授介绍,从高危人群→糖尿病前期人群→糖尿病患者,糖尿病将经历这三个过程。



05
孕期出现高血糖,宝妈都要警惕

曾天舒教授接诊过不少年轻妈妈,平时血糖正常,怀孕后血糖指标飙升。这些有过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女性,产后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高,因此要定期筛查血糖。曾天舒教授说:女性怀孕期间出现高血糖,尽管分娩后指标恢复正常,但仍应该在产后6~12周复查一次糖耐量,进行糖尿病筛查。

曾天舒教授表示,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是糖尿病多发人群。他提醒:月经不调、多毛、怀孕困难的女性,首先要排查多囊卵巢综合征。在治疗“多囊”的同时,要定期查血糖,捕捉“糖尿病前期”的信号。


06
你有患糖尿病风险吗?打个分

根据2020年版《中国糖尿病前期临床干预专家共识》,高危人群可以给自己打个分,如果总分大于25分,建议去医院排查。



07
多数“糖前”不需用药

糖尿病前期能不能用药?要不要忌口?针对网友们非常关心的问题,曾天舒教授表示,绝大多数情况下,糖尿病前期不需要用药。

来自我国“大庆研究”的数据表明:采取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,能有力减少糖尿病前期进展成为糖尿病的风险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,做好总热量控制,尽可能减少摄入游离糖,减少精加工食品的摄取,主食中增加全谷物和粗杂粮,蛋白质来源以白肉和豆类为主,适当摄入红肉,鼓励多摄入新鲜蔬菜适当摄入新鲜水果,尽量避免消夜。保持上述良好的饮食习惯将有利于糖尿病前期的康复。管住嘴的同时也要“迈开腿”,在运动方式选择上做到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相结合。

有网友问什么是游离糖?曾天舒教授解答:根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对游离糖的官方定义,游离糖是添加到食品和饮料中的单糖(果糖、葡萄糖等)和双糖(麦芽糖、蔗糖等),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、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。


采访中发现,有患者听说苦瓜、南瓜能控糖便“大吃特吃”,甚至因此减药。曾天舒教授说,苦瓜、南瓜中确有天然降糖成分,但如果想代替药物,一餐恐怕得吃好几公斤。他提醒,降糖食品、零糖饮料都含有热量,食用过度照样升糖,饮食仍需控制总量。

【受访专家】

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

内分泌科主任

曾天舒教授


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出品 记者:罗兰 实习生:张伊倩 制图:马晶晶 视频:实习生张伊倩 编辑:高阳

欢迎加入
“中医加速康复群”
【入群方式】
有问必答 有求必应
加入37度里健康部落
我们为您提供一站式健康咨询服务
  

注:扫码(左)进入中医加速康复群,如群满员,可添加健康小助手(右)申请一对一进群

公益导诊热线

4001000196(工作日9:00-17:30)

医护入驻申请渠道

吴老师:18907114338

往期回顾




8岁孩子不幸身亡,这病致死率几乎100%!医生紧急提醒→

启动!寻找武汉“最美护士”

再发预警!未来两天请注意……

体检报告上有这个字样,是癌?医生:3个信号千万警惕→

新发现50例!中疾控最新通报


更多精彩,欢迎关注

37度里视频号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